希特勒要进攻苏联的计划,为何被称为“巴巴罗萨”?
本 文 约 3950 字
阅 读 需 要 11 min
二战期间,随着对英国的战争陷入僵局,政治声望岌岌可危的希特勒,为了挽回其在“容克”军官团以及军工寡头们心目中“战无不胜”的形象,更为消除来自东方的所谓“威胁”,希特勒决心挑起一场新的战争,而他所选择的对手,正是拥有着强大红色武装和空前动员能力的苏联。
希特勒虽然疯狂,却并不是一个疯子。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胜算,他和纳粹德国顶尖的参谋团队,苦心孤诣地拟定了一个宏大的进攻方案——著名的“巴巴罗萨”计划……
“巴巴罗萨”计划的由来
一般认为,希特勒早在1940年7月便决定向苏联发动进攻,并委托德国陆军最高统帅部草拟了一份名为“奥托”计划的作战方案。但事实上,希特勒对东方的野心早在其执政之前便已然萌发,在其煽动性的施政纲领《我的奋斗》一书中,希特勒便曾含糊地提出,为了夺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德国需要大力向东方扩张。
“巴巴罗萨”行动前,驻扎在东普鲁士的德国士兵
而在此后的宣传之中,纳粹党的喉舌们更不遗余力地将德国人塑造为拥有“完美基因”的“雅利安人”后代,并将以斯拉夫人为主的东欧各民族归入“未开化”的野蛮人行列。基于这套理论,打着“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理论”的旗号,纳粹德国从1939年便开始谋划着所谓的“东方计划”。
按照希姆莱等人设想,未来德国将通过军事及逐步减少粮食供给等手段,逐步消灭定居于东欧境内的2000万至3000万斯拉夫人和犹太人,而在将剩余的斯拉夫人驱逐至苦寒的西伯利亚之后,德国将通过25年的时间逐渐向斯拉夫人腾出的“生存空间”移民500万至1000万人,以最终实现当地的“日耳曼化”。
当然,纳粹德国的高官们很清楚,在自己于东欧“跑马圈地”、将众多弱小民族收为奴隶的妄想前面,还阻挡着一堵名为“苏联”的高墙。因此,法国战役刚刚结束,希特勒便授意陆军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Franz Halder)安排人手拟定对苏联的进攻计划。但此时整个德国陆军都沉浸在占领巴黎的欣喜若狂之中,哈尔德随后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第18集团军参谋长埃里希·马克斯。而如此安排,并非是马克斯有什么过人的军事天赋,仅仅是因为第18集团军刚刚受命从法国前线调往波兰的波兹南布防,一旦与苏联开战,该部将首当其冲。
秉承 “容克”军官团惯常于图上作业的优良传统。马克斯很快便编写出了一份名为“东方行动”的作战方案,并草率地划出一条自毗邻北冰洋的苏联港口城市阿尔汉格尔斯克,经高尔基、罗斯托夫,直至里海沿岸的阿斯特拉罕的攻击停止线。
由于线段两端的城市皆以字母A开头,因此这条攻击停止线又被称为“AA线”,而之所以要将其作为德国陆军入侵苏联的最终目标,马克斯给出的解释是,唯有如此才能令德国本土免于苏联空军的远程打击。基于这一说法,我们有理由相信,马克斯只是粗略地估算了苏联空军当时最新列装的Pe—8四发重型轰炸机的最大航程,便潦草地将战线延伸至了距离德国本土2000多千米之外。
更为离谱的是,马克斯认为德国陆军仅需要9—17周便可抵达“AA线”。虽然很难理解他的自信从何而来,但有一个数据却可供参考,那便是德国用了6周左右的时间便打垮了由法国、比利时、荷兰以及英国远征军组成的300万联军,从法德边境一直打到了700千米之外毗邻大西洋的法国布列塔尼地区。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斯计划用1.5倍于法国战役的时间打败约290万的苏联红军、抵达2000余千米外的AA线,似乎算是“料敌从宽”。
1939年10月,在柏林总理府,希特勒授予弗兰茨·哈尔德、古德里安、赫尔曼·霍特、阿道夫·施特劳斯、埃里希·霍普纳和弗里德里希·奥尔布里希特(从左至右)骑士铁十字勋章
马克斯的“东方行动”虽然粗糙,却迎合了纳粹德国此时目空一切的躁动情绪。以哈尔德为首的德国陆军高层只是对其简单进行了一些完善,便冠以“奥托计划”的代号,于1940年12月5日呈交了希特勒。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德国陆军曾同样将以武力并吞奥地利的军事行动,命名为“奥托计划”,当时的“奥托”指的是流亡海外的奥匈帝国末代皇储奥托·冯·哈布斯堡,但自德国吞并奥地利以来,奥托·冯·哈布斯堡便拒绝与纳粹合作。因此,此处的“奥托”,指的是公元926年加冕为首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德意志君主奥托一世。
应该说,德国陆军选定这个代号还是花了些心思的,毕竟奥托一世不仅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更是德意志历代君主中最早向东扩张的帝王。然而,方案提交上去,却并未能讨到元首的欢心。12月18日,希特勒下达了“第21号训令”,正式要求德国国防军在结束与英国的战争之前,用一场迅捷的军事行动彻底摧毁苏维埃联盟,并亲自将这一军事行动命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一般认为,希特勒此处提到的“巴巴罗萨”,指的是公元1115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德意志国王腓特烈一世。虽然同样都是“九五之尊”,腓特烈一世的文治武功相较于奥托大帝却都要差上一大截。纵然领导过“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最终却淹死在一条无名的小河之中,可谓“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那么希特勒为什么要用这样“倒霉蛋”来命名这场至关重要的军事行动呢?
有一些研究者想当然地以为,希特勒之所以否定奥托大帝,是因为这位皇帝历史上曾大举入侵过亚平宁半岛,若以之为行动代号,极易引起盟友意大利的反感。而腓特烈一世虽然结局凄凉,却终究曾引领过中欧地区的大小贵族踏上过东征之路,符合希特勒纠集意大利、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仆从军大举进攻苏联的“大战略”。但若仔细分析便不难看出,“巴巴罗萨”之名的背后,有着更为残酷的真相。
1941年,希特勒(左二)和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右一)、最高统帅部作战部长约德尔(左一)等在总部研究作战计划
“巴巴罗萨”一词,在古拉丁语中本意为“红胡子”。由于许多具有这一外貌特征的人多是心狠手辣之辈,几经传播,这个词便成为杀人越货的代名词。因此中世纪欧洲被冠以“巴巴罗萨”的强盗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15世纪得到奥斯曼帝国支持、横行于地中海的海雷丁。因此希特勒以“巴巴罗萨”之名进攻苏联,并不单纯是为了借古喻今、重现神圣罗马帝国的荣光,而是期望德国军队在攻入苏联国土内后撕去文明的伪装,以极度野蛮的烧杀掳掠去征服东方。
苏联在“巴巴罗萨”计划前的反应
其实,作为一个与纳粹德国有着复杂边境纠纷和地缘政治纠葛且意识形态冲突严重的大国,苏联政府对柏林方面的一举一动并非毫无知觉。面对纳粹德国向苏德边境的增兵举措,苏联军方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早在1941年4月10日,以铁木辛哥为主席的苏联最高军事委员会便要求西部军区的所有部队都进入战备状态。
苏德战争期间,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元帅(右)与一名红军士兵在战壕里观察作战情况
5月13日,从苏联内地军区调来的第19、第21、第22集团军和从远东方面军、后贝加尔军区调来的第16集团军(下辖2个步兵军、1个机械化军)和第21军,总计28个步兵师按照苏联陆军总参谋部的要求,向第聂伯河、西德维纳河流域开进,并编入西部特别军区。
6月14日至6月19日,苏联国防委员会命令各军区在当月21日至25日内,必须将指挥机构迁入野战指挥所,对机场及其他军事目标进行伪装,坦克和汽车必须涂上伪装色。而苏联红军总政治部起草的一份《近期红军中政治宣传任务》小册子更明确地提出“准备进行一场正义的、进攻性的、无坚不摧的战争”。
此时按照战前的规划,苏联红军沿纵深方向呈梯次配置。战略第一梯队包括西部各军区的作战军队共计171个师(104个步兵师、40个坦克师、20个摩托化师和7个骑兵师),分布在从巴伦支海到黑海的4500千米战线上。这些部队之中,以56个师和2个旅部署于边境地带组成第一梯队;52个师组成的第二梯队,分布在后方50至100千米处;62个师作为各边境军区的预备队,分布在距国界100至400千米处。
整个部署依托新国境线、1939年的旧国境线以及后方核心大城市做梯次防御。北方以列宁格勒为后方核心,里加、塔林为核心前沿进行筑垒,任务是保卫从边境到列宁格勒的波罗的海沿岸国土;中部以莫斯科为后方核心,明斯克、斯摩棱斯克为核心前沿进行筑垒,任务是保卫白俄罗斯以及通向莫斯科的奥尔沙路桥;西南以基辅为后方核心,敖德萨为核心前沿进行筑垒,任务是保卫整个乌克兰。
以上种种无一不说明,苏联红军已然敏锐感觉到战争的逼近,并着手进行准备。但必须指出的是,此时的斯大林恐怕并不相信希特勒会贸然对苏联发动进攻。毕竟,此时不列颠群岛的上空,英、德双方的空军仍在缠斗,而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动战争机器,德国更需要来自苏联的各种工业原料。
所以,斯大林很可能仍认为希特勒在东线集中兵力的行径,更多是为了营造一种紧张气氛,以便维护其独裁统治。同时,鉴于苏联与罗马尼亚、芬兰等国依旧存在着严重的边境分歧,德国陆军部署在这一区域,也可能真的只是一种防御姿态。
正是基于上述分析,斯大林很难不将英国首相丘吉尔等西方政要发出的警告视为挑拨离间。与斯大林在战略上误判相比,苏联一线的高级军官或许更能直观感受战争逼近的脚步,但是此时的苏联红军似乎仍未掌握现代战争的精髓,在很多苏联军官的概念中,战争或许仍将以边境摩擦、小规模冲突的模式启幕,并在双方不断投入精锐部队和重型武器的过程中逐步升级。因此只要将精锐部队集中到边境附近,在后方部署充足的后备梯队,便足以应对一切的挑战。
因此,当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计划正式发动,相比较进攻发起的突然性,攻入苏联的德军数量之巨、配合之紧密,才是让苏军最为震撼的惨痛一课。
END
作者丨赵恺
*本文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2年2月上,原标题为《“巴巴罗萨”计划:一场经过精密计算的豪赌》,有删节。
德攻苏联计划为什么叫“巴巴罗萨”?斯大林为什么不信各国情报?
德军曾经在27天内征服波兰,1天内拿下丹表,23天夺取挪威,5天内轻取荷兰,18天荡平比利时,39天就使有“欧洲第一强国”之称的法国俯首称臣。
在德军进攻苏联前,对德军战斗力的自负,希特勒曾对部下疯狂地叫到“我们只要在苏联的门上蹦一脚,苏联这座破房子就会倒塌下来。”
于是,一个名叫“巴巴罗萨”的突袭苏联计划就这样在希特勒的狂妄下开始秘密制定了!
德军进攻苏联计划为什么叫“巴巴罗萨”?斯大林对“巴巴罗萨”计划真的没有防备吗?
“巴巴罗萨计划”暴露出希特勒的野心
巴巴罗萨分三路进攻苏联
“巴巴罗萨计划”就是德国法西斯风击苏联的军事行动作战计划,“巴巴罗萨”的意思是“红胡子”,这个代号是希特勒亲自命名的。因为历史上“红胡子”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 腓特烈是个崇尚扩张侵略的家伙,他曾六次入侵意大利,并指挥十字军东侵。
所以,取名“巴巴罗萨”寓意是很明显的,那就是穷兵黩武的希特勒幻想能够象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一样东征西讨,称霸世界。
早在波兰沦陷后,而德国西线对英国战事“海狮计划”还在进行之际,希特勒就指示自己的参谋人员,加紧策划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企图以闪电战的方式突然袭击苏联。这次行动的代号最初是“奥托”。希特勒对这个代号并不满意,因此,在12月18日希特勒发布的第21号指令中,“奥托”被改成了“巴巴罗萨”!
根据战后资料表明,“巴巴罗萨”战略企图是:德军以“闪击战”的方式,兵分三路实施迅猛突击:北路攻打苏联波罗的海沿岸和列宁格勒,中路指向莫斯科,安图占领苏联的心脏,使苏联陷人瘫痪,南路夺取苏联的“粮仓”乌克兰。
故此,希特勒的“美梦”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闪电战,在一个半月到二个月的时间内击败苏联,在冬季来临之前结束战争。这期限表面上看起来比较短,但是,考虑到德军之前一系列入侵他国的成功速度,这个期限定得已经在希特勒看来“是合乎情理的” !
希特勒的轻敌是有道理的,因为斯大林的确被蒙在鼓中,对于德国的入侵斯大林始终保持戒备和清醒的认识,到对于德军何时进攻,斯大林就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或严重的误判。
斯大林的固执让苏联缺乏准备
关于“巴巴罗萨”行动,希特勒费了好大的劲儿进行保密。但是,儿乎从“巴巴罗萨”计划一制定完毕,有关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消息就不胫而走,面且越传越详细,不仅德军的兵力调动和主攻方向暴露无遗,就算是希特勒决心开战的日子,也一步步地泄露出去,成了当时喧闹一时的新闻。
一个骄傲狂妄,一个老谋深算
但是,斯大林对于新闻界(无论是欧洲的媒体,还是美国的媒体)一贯都是无视态度,对于媒体的报道并不当回事。
那斯大林信谁了?此后,美国,英国的破译人员以及共产国际打入东京高层的间谍人员,破译或者获取的机密情报都现实,希特勒已经决定进攻苏联,时间可能是春季,“海狮”计划是掩护“巴巴罗萨”行动的幌子。
但是,斯大林还是不信,他只信自己的判断 ——因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墨迹未干(希特勒的缓兵之计和烟雾弹),而且斯大林仔细研究过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在该书中希特勒对一战德国的失败归结为两线作战。所以,斯大林认为希特勒是避免双线作战的奉行者,在斯大林心目中有个根深蒂固的信念: 那就是,他坚信1942 年之前德国不会进攻苏联。他确信希特勒不会搞两线作战。
斯大林甚至曾力排众议自信满满地说“我不需要任何劝告,我知道战争即将来临,但是我以为我们还有6个月的喘气时间。”斯大林对战争的时间表作如是判断,可是,希特勒却等不及了,德军早已磨刀霍霍!
斯大林知道苏德战争不可避免的,并为此作了一些准备。可惜他步伐太慢,希特勒抢先走在了他的前头。
由于前苏联最高当局对形势判断错误,缺乏应对突然袭击的准备,因此在战争初期损失极其惨重。
最后的几天时间丧失,苏联人被动挨打几乎亡国
最高层如此,苏联的中下层军官自然更是放松了警惕,并主动丧失掉了最后的迎战机会,最宝贵的几天时间!
1941年6月18日,苏军边防监察哨逮住了一名偷越国境的醉酒的德军士兵。第二天早晨,酒醒的德军士兵供出了一”条骇人听闻的消息: 三天不到后,也就是6月22日晨4时,德军将向苏联发起全线攻击!
德军炮轰苏联边防阵地
然而苏军边防官兵都不相信一个小小的士兵能供出如此绝密情报。俘虏的供词送到苏军第五集团军司令员案头时,苏军司令员竟一笑了之……
这本是一个天赐良机,如果当时苏军司令员能够在6月19日立刻汇报苏联最高当局,争取2天多的时间准备迎战德军的闪电战,那战局可能就不是一溃千里!苏联在初期也不会吃这么大亏!
1941年6月21日下午,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舒伦堡伯爵收到一份发自柏林的密码电报,上面写着“特急,国家机密,大使亲收”的字样。舒伦堡知道,他最担心的一件事终究还是要发生了。德国进攻苏联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6月22日零时30分,苏联政府才发布命令,警告各军区司令部和各舰队司令部注意迫在眉睫的危险,马上进人战斗准备。
但,一切努力显得太晚了!4小时不到后,德军按照“巴巴罗萨”计划的时间点,超过300万万部队(剩余的100多万军队来自于德国的各个仆从国)全面向苏联进攻!
斯摩棱斯克会战、基辅(70多万苏军被歼灭和俘虏)相继沦陷,德军第3装甲师仅用一天就向苏联腹地推进了220公里 ……当时苏联的欧洲部分总面积约为550万平方公里,被德军(最巅峰时期)占领的面积约为150万平方公里,而且主要的大城市和重要据点被占领,这才是最要命的。
1941年11月德军围攻莫斯科,巴巴罗萨计划达到最高潮,希特勒甚至认为计划完全能如期实现,将能带着自己的部下和情妇在克里姆林宫度过圣诞节。
人类战争史上空前惨烈的莫斯科会战
但由于苏联国土面积大,战争潜力强,尤其是希特勒严重低估了苏联军民力保莫斯科到底的决心,自身的轻敌甚至让希特勒并没有让部队准备足够的棉衣……希特勒最终没有做成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而是重蹈拿破仑的覆辙,兵败莫斯科。
“巴巴罗萨”计划的彻底破产,也预示着纳粹德国和希特勒无法挽回的失败命运,二战战争的天平朝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胜利的方向滑去!正义胜利已不可逆转!
相关问答
海王和海贼的区别?
海王就是海上所以海贼之王,海贼海盗其实是一个意思。海盗就是指,在海上对其他船只进行抢劫的犯罪者的称呼。海盗基本不单独出没,而是以团体的犯罪集团形式进行...
1147是什么意思?
腓特烈一世(FriedrichIBarbarossa,约1122年—1190年6月10日),绰号红胡子,音译为:巴巴罗萨。腓特烈一世(FriedrichIBarbarossa,约1122年—1190...
历史上,普鲁士和德国是什么关系?
文|小河对岸德国也即德意志,而在德国统一之前,德国大文豪--歌德,曾痛苦地说道:我们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可以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德意...而...
苏联1941年损失有多大?
...受到德军攻击初期,苏联的损失到底有多严重:开战之后,苏军第一天就损失飞机超过1200架,3个月之后基辅被德军攻占,5个月的时候,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苏联领...
二战初期苏联构筑东方战线是怎么回事?
如果说二战初期的主角是谁,大家一定会认为是苏德两国;要说他们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瓜分波兰、签订边境友好条约的一系列举动,一定会让人们误认为他们是...
二战时期谁是美苏之下的第三强国?
题主这个“二战时期强国”的提法值得商榷。因为无论美国还是苏联都是凭借着二战的胜利,全球格局大洗牌后,才成为的世界两强,而在二战时期他们还没有取得这样超...
第二次世界大战什么时候开始?
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他含义20世纪30-40年代由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WarII),简称二战,亦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时间为1939年9月1日...
1942年之后德军为什么再也打不了闪击战了呢?
德军的综合实力在此时已经严重不足,而且早在1941年德军速战速决的幻想就已经破灭,根本就无法继续依靠闪电战来打败苏联了,已经陷入了消耗战。自巴巴罗萨行动...
柔道为什么废除了踢打技?
呵呵,这个问题问的还挺多也挺好笑!咱们再说说柔道的起源,咱们尽量长话短说。柔道的前身是日本的古柔术(众所周知大部分练过格斗的人都知道),古柔术中包括...俩...
苏联巅峰时期军事有多强?
苏联武装部队中,最大的部分是陆军,就数量而言,苏联地面部队拥有超过53000辆主战坦克;60000辆装甲运兵车/战斗步兵车;48000门火炮、迫击炮及多管火箭炮;至少...巅...